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阙爱民 李林 赵阿娜 见习记者 张慧琪
8月4日一早,晨雾还未散尽,记者来到洹河岸边,望着洹水缓缓流淌,不远处,殷墟遗址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。
“这条河与这片遗址,仿佛一对相守千年的伙伴,有着说不完的故事。”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兵意味深长,他告诉记者,很多甲骨上的卜辞都和洹河有关,比如,有片甲骨上记载“洹其作兹邑祸”,意思是担心洹河会给都城带来灾祸。“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既依赖洹河,又对它心存敬畏。”
殷墟与洹河的历史渊源深厚而紧密,洹河不仅是殷墟遗址的“自然基底”,更是商朝晚期文明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郭卫兵说,商朝晚期都城迁至殷墟,核心原因之一便是洹河提供的天然优势。
据悉,洹河作为常年性河流,为殷墟都城内的宫殿群、居民区、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稳定水源,满足人口聚居的饮水、生产需求。考古发现,殷墟宫殿区(今小屯村一带)紧邻洹河南岸,手工业作坊沿河岸分布,直接印证了对洹河水源的依赖。
展开剩余58%“商代的工匠们可能就是在这洹河岸边,用河里的泥沙制作陶范,铸造出那些精美的青铜器。”郭卫兵的讲述呈现出3000多年前的繁忙景象,“洹河泥沙质地细腻,是制作陶范的绝佳材料。而铸造青铜器需要大量的水,洹河就像一个天然的“大水缸”,为铸铜作坊提供充足水源。”
洹河对于殷墟,水源保障只是其一。“洹河呈‘U’形流经殷墟,形成天然屏障,与洹北商城的城壕共同构成防御体系。同时,河流可作为短途运输通道,便于粮草、物资运输。”郭卫兵说,甲骨文中有“舟”字,且发现过木桨遗迹,暗示了洹河的防御和交通功能。
更为重要的,商朝人信神重祀,洹河被视为“神圣之河”。甲骨文中多次出现“燎于洹”“沉于洹”的记载,表明洹河是祭祀河神的重要场所。
20世纪初,洹河因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,最差沦为劣Ⅴ类。污染物通过地下水渗透至殷墟遗址层,可能腐蚀骨器、玉器、青铜器等文物。
一场“刮骨疗毒”的大整治开启。安阳坚持“三水统筹”,投入资金实施工程,清网箱、关污企、整污口,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,水质稳固提升至Ⅱ类。2024年,洹河被评为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
治理后的洹河,水质有了明显改善。在殷墟遗址保护范围内,还修建了一些小型蓄水池,用于遗址的绿化和灌溉。“现在洹水变清了,土壤的质量也得到改善,文物保存的环境更加稳定。”郭卫兵欣慰表示。
近年来,殷墟片区强化“河—城”一体保护理念,洹河生态改善使“洹河—殷墟”的历史关联更紧密,通过生态廊道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、王陵遗址、殷墟博物馆连珠成串,形成集遗址观光、文化体验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“洹水殷墟”文旅带。
洹河与殷墟,这对跨越千年的伙伴,它们的故事还在继续。而我们,也将成为这个故事中的一部分,用心用情守护,让这份千年的羁绊永远延续下去。
伯乐配资-炒股配资股票配资-证券配资APP-线下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