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1828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王阿姨今年64岁,退休后生活规律,饮食也算清淡,但总有两个烦人的“小毛病”挥之不去:一到夏天皮肤就起一片片红疙瘩,像被蚊子叮过一样,又痒又红;饭后经常反酸烧心,特别是吃点辣的、油腻的,胃里就像点了火。
她起初以为只是普通过敏和胃炎,自行买了点药吃,症状时好时坏。直到一次老朋友聚餐,她无意中聊起这个事,朋友建议她看看中医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她找到了当地一位老中医。
老中医一看她的舌苔和脉象,说:你这是典型的“湿热内蕴”。
王阿姨一听就懵了,啥是“湿热”?这和她反酸、起疙瘩有啥关系?
湿热体质,怎么就成了“百病根源”?
在中医里,“湿热”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,意思很简单,就是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太多,堆在体内出不去,久而久之,就会引发各种问题。皮肤、消化系统、泌尿系统最容易“中招”。
中医讲“湿性黏滞、热性上炎”,湿热一旦堆积,不仅不易排出,还容易往上走,久了就会“外溢于表、灼伤肌肤”,这也是很多人夏天一热就起疹子的根本原因。
而反酸烧心,从现代医学上看,多数是胃食管反流病,但中医认为它也和湿热有关。湿热困脾,脾运失常,胃气上逆,就会出现烧心、反酸、口苦等症状。
也就是说,湿热不是病,却能诱发很多病。
为什么你会“湿热”上身?关键在这三点
很多人不明白,自己平常吃得也不多,怎么就“湿热”了?其实,湿热体质和生活习惯关系极大,特别是下面这三类人,更容易中招:
1. 爱吃重口味的人
油炸、烧烤、辛辣,这些食物容易“助火生湿”,吃得多了,脾胃受损,湿热自然就生了。
2. 久坐不动的人
现代人久坐不动,气机不畅,汗出少,湿气排不出去,时间一长,湿热就“憋”在体内。
3. 熬夜、压力大的人
长期处于高压状态、睡眠不足,会让身体阳气受损,阳虚则水湿不化,湿热内生。
你以为是皮肤问题,其实是脾胃在“抗议”。
湿热到底有多“能折腾人”?这些症状别忽视
湿热不是一种“感觉”,它真能让你身心俱疲。以下这些常见信号,若你中了一半以上,就得小心:
皮肤爱起疹、出油、长痘
口苦口干、口臭
大便黏腻、解不净
小便黄且短
胃胀、反酸、烧心
女性白带多、异味重
男性容易疲劳、烦躁
这些病症背后,往往是湿热在作祟。中医常说,“湿热不清,百病丛生”,不是没道理的。
老中医为啥说“湿热不出,病根难除”?
我们常听中医讲“调理”,但调理什么?关键就是调脾胃、清湿热。
脾主运化,是体内“排水系统”的核心。脾一旦弱了,水湿不运,湿气就滞留。再加上夏天气候闷热,外界的“湿”与体内的“热”里应外合,症状就更明显了。
所以,清湿热并不是一味吃药,而是要从根源入手,让体内“湿”和“热”一起排出去。
湿热如何排出体外?中医这几招最靠谱
王阿姨坚持调理三个月,反酸少了,皮肤也没再起疙瘩。她到底做了什么?
1. 饮食调理是关键
老中医给她开了三白汤(白茯苓、白术、白扁豆),健脾祛湿。饮食方面,她减少了辛辣、油腻,多吃冬瓜、薏仁、绿豆汤等清热利湿的食物。
2. 适量运动,加速代谢
中医讲“动则生阳”,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,出点汗,湿气才能排得出去。
3. 艾灸调脾胃,通气血
每周做两次足三里、阴陵泉穴位艾灸,用热力驱寒散湿,效果比吃药还明显。
4. 睡眠规律,少熬夜
晚上11点前入睡,让肝胆经有充足时间疏泄,体内垃圾代谢才更顺畅。
湿热体质养护不是一朝一夕,但效果真的看得见
很多人觉得湿热调理太“虚”,但真正坚持下来的,几乎都能看到变化。湿热体质不是天生的,而是后天“养”出来的。
你现在起的那一块红疙瘩、那顿饭后的反酸,也许就是身体在提醒你:该清理“湿热”了!
别少看“红疙瘩”和“反酸”,它们是身体的“求救信号”
在现代医学中,反酸、皮肤过敏都是有明确诊断的疾病,但当多种症状纠缠在一起,反复发作、查不出明显原因时,中医的辨证调理往往能提供另一条路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的《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》指出,湿热体质者慢性胃病、皮肤病、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。
也就是说,清湿热,不只是缓解症状,更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一步。
参考资料:
[1] 中国中医科学院.《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报告》. 2023年发布
[2] 国家卫生健康委.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》(ZYYXH/T157-2009)
[3] 《湿热体质的临床表现与调理思路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. 2021年
[4] 中华中医药学会.《中医体质学》课程教材.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伯乐配资-炒股配资股票配资-证券配资APP-线下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